电子信息行业动态第160期
要 目
l 7月中国彩电市场出货量创下近13个月以来最大跌幅
l 华为发布AI推理创新技术UCM,有望降低对HBM依赖
l 广东移动携手华为推动5G-A与AI技术跨界创新
l 双层串联OLED或将引领屏幕革命
l 具身智能应用场景“遍地开花”,业内预计2026年或为量产元年
7月中国彩电市场出货量创下近13个月以来最大跌幅。从今年第二季度起,中国彩电终端市场的景气度就持续不高,特别是美国大幅加征关税,导致全球电视销售不确定性激增,电视整机品牌厂商下调订单,国内彩电市场出货量持续下降。“618大促”销售结果未及预期,大促之后终端销售更是低迷。根据洛图科技数据显示,2025年7月,中国彩电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为186.0万台,同比下降14.3%,创下近13个月来最大的同比跌幅。进入下半年的第一个月份出货量就超过10%的衰退,为接下来彩电市场的走势带来些许悲观。
具体品牌表现来看,2025年7月,中国彩电市场前八大主力品牌,即TCL、小米、海信、创维、长虹、海尔、华为、康佳以及含其子品牌的出货总量约为179万台,同比下降13.0%,合并市占率达96.1%。比较少见的情况是,八个品牌出货量无一上涨。海信、TCL和创维三个传统主力品牌(含子品牌)在7月的合并出货量约为114万台,同比下降8.1%,跌幅小于大盘,合并市占率为61.3%。小米(含红米)7月的出货量约为35万台,市场占有率为18.8%。排在TOP4之后的长虹、海尔和康佳三个品牌在7月的合并出货量约为25万台,同比下降11.6%,合并市占率为13.5%。此外,华为以及外资四大品牌三星、索尼、夏普、飞利浦在7月份的出货量继续维持在数万台级水平。
基于当下市场形势,洛图科技判断,在面对同期高基数所带来的压力下,国内彩电市场或将增长乏力。虽然第三批国补的690亿资金已经下达,第四批即将在10月下达,但业内均认为远不够填补市场,效果有限,今年第四季度的国内彩电市场出货量将持续下滑。整体下半年来看,中国彩电市场品牌整机的出货量很难突破年初预期的1900万台。
华为发布AI推理创新技术UCM,有望降低对HBM依赖。在8月12日举办的2025金融AI推理应用落地与发展论坛上,华为正式发布AI推理创新技术UCM,有分析认为,这项突破性成果有望降低中国AI推理对HBM(高带宽内存)技术的依赖,提升国内AI大模型推理性能。
随着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的国产化改造提速,各行业逐步意识到需要加速构建国产推理生态,UCM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更快的推理响应、更长的推理序列等。据介绍,华为推出的UCM(推理记忆数据管理器)是一款以KVCache为中心的推理加速套件,融合多类型缓存加速算法工具,通过分级管理推理过程中产生的KVCache记忆数据,扩大推理上下文窗口,实现高吞吐、低时延推理体验,能够将小时级数据加载缩短至分钟级,使算力集群效率从30%提升至60%。
目前,AI大模型训练对内存带宽需求呈指数级增长,传统DDR内存已无法满足需求。HBM通过3D堆叠技术将DRAM芯片垂直堆叠,最新的HBM3E可实现高达819GB/s的带宽,较DDR5提升5倍以上。在AI服务器中,HBM的成本占比约为20%至30%。然而,当HBM不足时,用户使用AI推理的体验会明显下降,导致出现任务卡顿、响应慢等问题。华为此次技术突破有望缓解这一瓶颈。华为的UCM可根据记忆热度在HBM、DRAM、SSD等存储介质中实现按需流动,同时融合多种稀疏注意力算法实现存算深度协同,使长序列场景下TPS(每秒处理token数)提升2至22倍,从而降低每个Token的推理成本。
广东移动携手华为推动5G-A与AI技术跨界创新。8月6日,广东移动携手华为联合推动5G-A与AI技术跨界创新,正式发布了全球通AI手机。这不是简单的一款新品手机,背后是移动AI时代服务升级新标杆——全球通尊享权益包,它体现了在先进技术的硬核突破下,通信创新先锋们正将通信产品背后的人文关怀提升到一个新高度。
该产品承接全球通品牌“五大尊享”服务理念,以AI终端为载体,可便捷体验高效、精准、智能的AI数智服务。首款发布的全球通AI手机融合了多项前沿技术与专属权益,包括5G-A网络加速、高铁场景专有保障等极速网络体验,北斗应急通信、量子密讯端到端加密通话等安全可靠通信,AI速记、AI伴聊、灵犀智能体等智能生活助手,以及10088专属客户经理等尊享专属服务。
在技术层面,华为和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联合探索5G-A创新方案,通过灵活频谱接入、上行多载波聚合等技术,为VIP用户定制差异化的网络体验。在产品创新上,全球通AI手机作为载体,实现“5G-A x AI”能力的深度集成,灵犀智能体与终端硬件的协同,让AI服务“触手可及”。在商业模式的创新方面,实现从“流量经营”向“多维体验经营”转型。
移动AI时代,端侧AI应用向多模态、实时交互发展,沉浸式需求驱动上行需求爆发,此次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发布的具备专属定制特色、融合5G-A和AI的全球通尊享服务包,焕新5G-A的上行能力,重塑移动AI交互体验。
双层串联OLED或将引领屏幕革命。在当今的智能手机市场,屏幕技术的创新一直是各大厂商竞争的焦点。从最初的LCD屏幕到后来的OLED屏幕,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为用户带来了更加出色的视觉体验。而近年,双层OLED屏幕,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,成为手机显示领域的新热点。双层OLED屏幕简单来说,就是在传统单层OLED屏幕的基础上,增加了一层有机发光层。这种设计使得原本由单层承担的发光任务被分摊至两层之间,有效降低了每一层所承受的电场强度,从而显著延缓了发光材料的老化过程。
去年11月发布的Mate70系列上,华为为Mate70 RS非凡大师配备了双层OLED方案。此前双层OLED临境显示屏幕,由于工艺复杂、成本高等原因,一直没能用上手机上。今年推出的Pura 80 Ultra,依旧采用双层OLED屏。
苹果公司在去年5月份将OLED显示屏扩展到了屏幕尺寸更大的iPad上,在当月7日推出了采用尖端双层串联OLED技术超精视网膜XDR显示屏的iPad Pro,苹果方面宣称是业界首屈一指的显示屏,能带来震撼双眼的视觉体验。从外媒最新的报道来看,在iPad Pro上成功应用之后,苹果也在考虑在双层串联OLED技术的显示屏应用到iPhone上。
继华为、苹果率先“吃螃蟹”后,OPPO、vivo、小米这三位国产大玩家也正式确认,即将全线升级到双层OLED屏幕。这可不是简单的参数升级,而是一场关乎我们每个人用机体验的视觉革命。简单来说,困扰我们多年的手机屏幕“烧屏”焦虑、户外“见光死”的尴尬,可能真的要成为历史了。
具身智能应用场景“遍地开花”,业内预计2026年或为量产元年。在近日召开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,多位企业高管、行业专家及投资人士表示,受技术进步、政策驱动、资本热潮等多重因素影响,具身智能商业化步伐显著加快,目前产业发展正处于应用场景探索阶段,硬件成本呈现下降趋势,模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。业内人士预计,2026年或为量产交付元年。
在本次大会上,机器人已成为“全能打工人”。银河通用推出的首款轮式人形机器人GALBOT G1,实现在无人药店环境下对商品的拣选;在星海图展台,随着一声“请收拾床铺”的指令,R1 Lite机器人立即进入工作状态;优必选带来的全球首款自主换电人形机器人Walker S2,凭借其52个自由度的工业级“巧手”,能够在3分钟内完成自主换电。
硬件成本的下降,意味着供应链的成熟,也侧面印证了具身智能产业商业化步伐的加快。业内人士表示,目前,具身智能硬件的成熟速度快于模型的成熟速度,硬件需要等算法成熟,才能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。政策也在持续发力,2025年首次将“具身智能”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明确列入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;7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,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。
多家头部企业在大会期间透露了量产交付进展。优必选介绍,今年计划交付50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投入到智能制造产业;面向科研教育的天工行者已收获逾百台订单,预计今年将交付超300台;星动纪元的星动Q5机器人目前已经获得数十台订单,预计今年会交付100台;智平方的AlphaBot(爱宝)系列今年已收到近500个订单,目前已在东风柳汽、晶能微电子等工厂投入使用。